冶金人才网
最新招聘
地区搜索
华东
上海   江苏   浙江   山东   安徽
福建   江西
北方
北京   天津   山西   吉林   辽宁
内蒙古   黑龙江   河北
中南
广东   广西   湖北   湖南   河南
西部
四川   重庆   贵州   云南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陕西
最新人才
苏先生 50 本科
王先生 本科 冶金工程
倪先生 48 大专
魏先生 39 大专 自动化
陈小姐 27 本科 计算机科...
张先生 36 其他
郭先生 46 本科 计算机科...
颜先生 33 冶金工程
当前位置:
弹性工作制是否可行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银河白 https://www.steelhome.com [钢之家 SteelHome] [打印]
评论本文或转发至:

在门徒俱乐部曾经有过这样一次讨论:该不该禁止员工上班时间在办公室吃早餐的行为?

正方观点是:应该禁止。

除了影响工作环境之外(会产生气味和声音),更重要的是影响了工作的气氛。

既然规定是9点钟上班,大家就应该“唰”一声进入工作状态,你还在一边吧唧吧唧地吃东西,算怎么回事啊?

而反方观点则是:不应该禁止。

企业不是军队,不可能每件事情、每个行为都用制度来规范,好钢用在刀刃上,我们要把控的应该是关键节点,像吃早餐这种小事情,没有必要上纲上线。

实在觉得不妥,私底下说说就行,没必要上升到制度的高度。

而我,是支持反方观点的。

记得有一位学者说过:

除非受到允许,否则在德国什么事也不能做;除非受到禁止,否则在英国什么事情都可以做;即使受到禁止,在法国也是什么事都可以做。

这种说法其实和我们的职场挺像的,我们的父辈是德国,我这一代是英国,而以90后、95后为代表的职场新主流则好像是法国。

举个简单的例子,我有一个朋友是在工厂做行政的,有一次他去招聘工人的时候,对方问的并不是“工资有多少啊,每天要干什么啊”诸如此类的问题,而是“车间有没有风扇,宿舍有没有空调,饭菜好不好吃”等等,以及“加班费不重要,不要安排我加班”云云。

对此,我们可能感觉到很愕然:工作难道不就是为了成长和金钱吗?怎么好像他们觉得钱多固然好,但钱少也无所谓的样子?

于是仰天长叹,“现在的年轻人已经不像以前那样了”、“第一代90后已经佛系了”云云。

但其实回想一下,这种认知层面的矛盾,在我们和父母辈之间,早就已经存在了。

像之前和几个朋友聊天,谈到当初毕业时父母对我们的期望,大抵都是希望我们回老家去从事一些例如打字员、老师、医生、护士、公务员等“稳得一批”的岗位。

“我已经全部都安排好了,你回来就行”,或者“我都是为了你好”

但我们顺从了吗?假如我们当年真的顺从了,还会是今天这般模样吗?

而在我们抗争的时候,父母们难道就没有扬天长叹“现在的年轻人已经不像以前那样”?

这种隔代必然会带来的价值观与认知冲突,就导致了假如我们还抱着过往那种“军事化管理”的思维,要求令行禁止,要求高度服从命令以及执行力的话,大概率会让矛盾升级,员工们要么阳奉阴违,要么就甩给你一封邮件:老子不干了。

所以这就是为什么有不少企业在招聘的时候,动不动就说自己“不谈梦想,因为我们知道你的梦想是不上班”,“零食无限量供应,上下班时间自由”,“上班狼人杀,下班健身房”诸如此类我觉得很扯淡,但年轻人却有可能很受用的言语。

本质上这都是在迎合新一代的价值观,奉行“人性化管理”,然后年轻人们就会“哇!这才是我想要的公司啊”地涌上。

但为什么我会觉得扯淡呢?

因为这种做法对于绝大多数公司来说,大抵就相当于个口号吧,根本就没有办法落地,不说别的,现在看到这篇文章的我亲爱的同事们,假如你有在半年之内使用过公司的单车机,麻烦举个手我看一下?

企业不是军队,但企业更不是家庭、养老院和KTV,自诞生的第一天起,它最大的诉求就是效益和效率,即使是奉行人性化管理,也是为了实现更大的效益和更高的效率罢了。

而一旦这种管理手段和企业的诉求相冲突,所谓人性化管理沦为口号就成为了一种必然。

举个简单的例子:弹性工作时间。

这种说法看上去真的很美好,我在以前打工的时候尤其向往,因为我是做南北美市场的,时差关系导致我经常每个星期要抽出三天时间加班到晚上10点钟,甚至还试过凌晨3点跑回办公室打电话。

当时就在想:

要是公司可以允许我中午才来上班,但工作到晚上10点该多好啊!

又或者,一旦我晚上加班的时候,第二天可以迟上班也很不错啊;

又或者,反正我是销售,是目标导向型的岗位,我只要完成业绩就好了,来不来公司又有什么所谓呢?

然而很遗憾,公司并不允许这种操作。

“我管你昨天晚上是不是在办公室睡的觉,缺个卡试试,你就得马上去跟人事部解释。”

说实话,我当初是有怨气的,凭什么我每天要比别人多工作4、5个小时?

直到我自己创业之后,才幡然醒悟:

所谓弹性工作时间,对于大多数中国公司,尤其是外贸公司而言,根本就不可能成为一种公开的制度。

原因有二:

1、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弹性工作时间,又或者说绝大多数人其实都不具备弹性工作的能力。

如同我们之前所说,人性化管理其实只是一种手段,企业要的其实还是效益和效率的提升。

那么,弹性上下班有没有提升了效益和效率呢?

据说斯坦福大学曾经做过一个为期9个月的试验,在参与试验的16,000名员工当中,一半的人留在办公室作为对照组,另外一半的人则可以在家办公。

实验结果证明,穿睡衣的员工绩效比办公室衣冠楚楚的员工要高13%。

然而我对这个实验结果,是持怀疑态度的。

以我自己为例,认识我的人都知道,我是个自律到爆炸的人。

说减肥,好,马上控制饮食,加强运动,9个月瘦了将近40斤。

说戒烟,好,从此一根都没有抽过,到现在也快一年时间了。

像我这样的一个人,当年在家上班,在只有两个人的小办公室工作的时候,还不是见了床就想躺,见了电视就想开,见了电脑就想玩游戏?

效率高?不存在的。

这也是为什么现在只要我在顺德,每天都要坚持去公司上班的原因。

至于那些不够自律,不够内驱,不够目标导向的孩子们就更不用说了。

假如没有了外部压力的约束和推动,没有了准时上班进入工作状态这种仪式化,原本三天就可以完成的PPT可能要拖三个星期你敢信?

2、人性是经不起考验的。

我曾经在公司实行过每月一次带薪事假的制度,只要你能说出正当理由,这一天就白给你了,算是一种人性化关怀,毕竟谁没有个跑银行柜台和政府窗口的时候?

但后来我把这项制度给废止了,因为我发现有些“聪明”的员工,会把这一天当成是每月固定的福利,是一种理所当然,随便编一个理由就能够在家里睡上一整天,简直美美哒!

这件事情曾经让我挺伤心的,但后来换位思考了一下,我释然了。因为这就是人性,换了我是员工,也有可能做类似的事情,“公司明文规定每年有12天带薪事假,不用白不用啊”。

在实行所谓人性化管理之前,我们得先把人性的东西考虑进来。

1.假如我们明确规定“加班3个小时第二天可以迟到1个小时”,会不会有人在下班之后留在办公室玩游戏,3个小时后再打卡就是为了换来第二天1小时迟到的“福利”?

2.假如我们明确规定“加班的同事可以免费享用加班晚餐”,会不会有人故意留在公司就是为了免费吃一顿饭?

3.假如我们明确规定“公司保证充足的免费零食供应”,万一哪天行政忘记采购了,会不会有人要骂娘说公司开始变抠门了?(我MBA课上讲到的“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可以回忆一下。)

4.假如我们明确规定“南北美部的同事可以早上11点再上班”,其余部门的同事会怎么想?“凭什么?他加班?不好意思我看不到,我亚洲部的也加班,怎么不见公司允许我迟上班?”

在经济学里,人是自私的,贪婪的。在行为学里,人是懒惰的,不上进的。

作为管理者,我们不能寄望员工能够做到利他和伟大,而是一开始就要把人性的弱点消灭在摇篮当中。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就是一句毒鸡汤,管理本来就是反人性的,本来就得抱着怀疑一切的态度,预先考虑到所有可能发生的情况和问题。

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可以做人性化管理,但绝大多数的人性化管理,根本就不能变成公开的制度,这就是所谓“有情的管理,无情的组织”。

有同事确实需要请假去银行,没事,不扣你这个月工资,特例特办。

有同事需要提前下班接小孩,没事,谁家没有个孩子呢?特例特办。

有同事确实加班到很晚才走,没事,明天你可以迟点来,特例特办。

而且有一点很有趣的是,“特例特办”虽然给你开了一个窗口,但假如最终你还是按照“常例”来执行的话,这是一件很加分,很积累信任的事情。

譬如虽然公司允许你每天提前1个小时下班去接孩子,但你自觉每天提前1个小时上班开始工作;

譬如虽然你昨晚加班到了11点,领导已经说了第二天可以晚点来,但你依然8点就到公司的话。

这些信任会渐渐地积累起来,让公司看到你是一个自律的,以结果为导向的人,是一个“卖作品”而不是“卖时间”给公司的人,在这种情况之下,你觉得以后公司还会需要用什么管理手段来约束你吗?

让我们再来强调一遍,不管是严格管理还是人性化管理,其实都只是一种管理的手段,最终总是要为效益和效率服务的。

所谓人性化管理,其实也只不过是用自律来代替他律,用员工的自我约束来代替公司的外部约束,而并非盲目地给员工所谓的“自由”。

所有的自由,都必须是在某一个框架之下;所有的自由,都是有条件的。

这个条件,就是员工能够交出合格的作品。否则,一切都是扯淡。

(采编: 钢之家资讯部 请勿转载 垂询电话: 18055371447)

评论本文或转发至:
【免责声明】
本信息中的陈述、数据和观点判断仅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人的市场操作建议或者投资依据,钢之家网站对此不承担任何责任。
>> 更多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