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人才梯队的7个关键点
形成良性的、健康的人才梯队,有哪些关键点?
1.“基本粒子”很重要
企业招聘了新的人选,尤其招聘了一些应届生、管培生,就决定了企业的基因。因为在真正形成人才梯队以后,核心人才一定会通过内部提拔成长起来。而外招人才很难为我所用,也难以形成凝聚力。当然,高管团队可以外招,但是人才梯队一定是以内部提拔为主。所以,通过对应届生的招聘,企业的要求决定了未来梯队的质量。
有时候,我们只有朦胧的认知,要重视管培生招聘,但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实际上,只要公司保持发展,未来的梯队就会由这些人构成。所以,我们招聘的标准是什么?我认为,不见得都是一些高学历人才,未必非985、211不可。因为不同行业、不同企业会有不同的要求。如Google、华为等企业,之所以必须要求985,或者一定录用双一流大学的学生,是因为他们要形成人才垄断。但是在机械行业,也有很多很好的学校,并不是除了985院校就无人可用。因此,我尤其强调的是,招聘的标准决定了企业未来梯队的素质和基因。
很多企业通常的错误做法是,为了吸引大学生来应聘,会在招聘的时候重点渲染收入和福利。尤其是福利,什么双休、年假,都要大力宣传。当然,企业确实有这些福利,在吸引人才的时候也无须避讳。但我个人的观点是,时代虽然不同,企业和员工的成功规律是不会变的。比如大家都知道,华为的收入非常高,但同时,一个客观的现实是,华为人也都累成了“狗”——这是人所共知的现实,华为在招聘的时候都会坦诚相告。那么,为什么还是有人选择华为?第一是想赚钱,第二是愿意为了赚钱而拼搏、奋斗。有些企业在招聘的时候只强调双休、年假,这样招进来的人,是不是只想着享受?我们给他划的重点就是这样!所以,即便是强调福利,同时也要强调奋斗。
前一段时间,很多人认为,所谓的90后、00后变了。我不赞同这种说法。变化肯定会有,为此,我曾专门调研了一些1992~1996年之间出生的年轻人,问他们愿不愿意为了获得成功而奋斗?他们给出的答案都是肯定的。这群人的特点是什么?是要给他机会,但不是过去那样家长式的强制和不考虑个体差异的做法。他们对这种传统的方式会显得很不适应,却普遍认同只有奋斗才能获得成功的道理。我相信,如果我们未来的年轻人都不愿意通过奋斗获得成功,都想“躺赢”,这个国家一定是没有希望的。所以,企业在招聘的时候,真的可以放心大胆地让对方提出要求,但前提是,对方不愿意“躺赢”,追求通过奋斗获取更大的收益,也包括通过奋斗获取更大的发展空间。企业在把人才招聘进来之后,也要允许人家在有时间的情况下尽情地游山玩水、享受人生,但是在工作的时候只能奋斗,并且要严格执行干部能上能下的标准。同样,员工进入企业,不等同于拿到了“养老”保障——如果员工有这种心态,梯队是不可能形成的。所以,这个过程,不是企业单向取悦于所谓的人才,而是一种双向选择。不然,你要求他奋斗,他就离职了。这是我们说的第一个,基本粒子的重要性。
2.抓两头:储备干部和高管
重视储备干部梯队,其核心是抓两头,一个是储备干部,一个是高管。但抓高管不是为了形成梯队,而是为了落实梯队,高管是梯队建设的发动机。之后,我们只要把储备干部抓好,梯队建设就会变得容易。因为企业永远存在一个金字塔式的结构。在这个结构下,假设储备干部有1000人,其中有20%,即200人可以升任主管;主管中有20%,即40人可以升入经理层、总监层;这一层级中也有20%,就是8个人可以进入高管序列。那么,只有我们金字塔底部“池子”内的人才很丰富,上面的“塔尖”才能被搭出来。否则,梯队建设就无从谈起。而有了底层的人才池,我们再把用人机制、评价机制建设好,梯队是会自然形成的。
这就凸显了金字塔下,储备干部这个池子的重要性。它是基石,是梯队形成的先决条件。所以要抓两头——储备干部的资源池和高管引擎。
3.做好评价区分
梯队的形成与评价区分有什么关系?在团队当中,所谓的AB角色并不重要,一定要把那个能打胜仗的,有想法,有悟性的班长区分出来,他是排长的后备;一定要把那些能打胜仗,有悟性,有一定格局的排长区分出来,他是连长的后备;一定要把那些能打胜仗,有思考,有一定格局的连长区分区出来,他是营长的后备;一定要把能打胜仗、有格局的师长区分出来,他是军长和司令员的后备……所谓梯队的形成,其实就是正确评价区分的过程,而不是为此引进大量的新人,也不是区别队伍当中的AB角,而是一层一层地评价区分出那些能打胜仗、有思考力、有格局的人。在此过程中,基层对格局的要求较少,越往上升,对格局的要求越高。
这是评价区分的重要性。包括继任计划,其背后也是评价区分在起作用。
4.强化目标管理
要想做好评价区分,前提是做好目标管理。阿里的目标管理是“早启动,晚分享,中间带陪访”的PDCA循环,所有主管级以上的干部都得这么做。那么,是不是所有主管以上的人选都能把这一套做得很好呢?也并不是,来自阿里内部的反馈是,大概只有20%左右的干部能够完全做好。这个数字是怎么来的?其实它就在主管的心里。因为这种PDCA的循环是每天的功课,他们对下级的执行情况可以做到了如指掌,孰优孰劣也一目了然。
5.二八原则,专项项目化
以苏宁为例。自2003年始,苏宁就提出了“1200工程”的项目目标,计划每年开300家门店。如果每个店都配置有店长、店助、防损、财务、人力5个人,那么300家门店就要配备1500人。所以,苏宁每年都要招聘1200名应届大学生,连续做了十几年。这就是一种专项计划。包括项目经理、产品经理,都可以有专项计划。它未必是企业大学每年围绕目标所做的项目专项培训,而是这段时间需要“国家代表”,就要围绕着“国家代表”的标准来培养;需要产品经理和项目经理,自然就要围绕着这个两个岗位来培养;需要“铁三角”,需要储备干部,都是如此。
为什么这样做?首先是目标明确,不然我们每年做一两个培训项目,只能流于形式。而按需培养,可以集中项目最大的优点,内容也是最为适配的。
6.不能忽视职级/年龄结构
很多企业虽然做得很好,却忽视了职级和年龄结构,导致中基层的年龄构成越来越大,高层反而越来越年轻。为什么?因为高层需要不断地从外部挖人,挖来的往往是年轻人。而中基层因为梯队不能形成,所以永远提拔不上来。大家想一想,假如县处级干部平均年龄在30岁左右,到了国家领导人层面,60岁左右就可以了。但如果县处级的干部都过了50,再到国家层面,年龄得有多大?一定要注意这样的结果。如果中基层年龄偏大,就要尽早优化,否则,梯队永远形成不了。
7.人才培养一定要匹配业务增长
人才储备梯队并非额外配备人选。
我曾经有一个内蒙古煤炭行业的客户,财力雄厚。他们一座煤矿原本只配备了一个副矿长、两个矿长助理,就已经创造了比较高的利润。但是因为要建人才梯队,分AB角,在业务没有额外增长的情况下,为一个矿长配备了7个副矿长、4个助理。这样一来,一座煤矿就有了11个领导。这些人无事生非,甚至为办公桌的大小而纷争不已。
所以,一定要在既定的人员构成和任务流程的基础上,在既定的结构中形成资源池,通过评价区分,框定准继任者,针对他们的潜质做专项培养。
这里面,我想强调的是,人才培养一定要匹配业务增长。如果有未来的增长,可以有“匹配这个未来业务增长的人员的增加”。比如苏宁的“1200工程”,因为每年计划要开300家门店,匹配这个业务的增长,每年就要增加1200人。掌握了这几点,我们的梯队基本上是可以形成的。
1.“基本粒子”很重要
企业招聘了新的人选,尤其招聘了一些应届生、管培生,就决定了企业的基因。因为在真正形成人才梯队以后,核心人才一定会通过内部提拔成长起来。而外招人才很难为我所用,也难以形成凝聚力。当然,高管团队可以外招,但是人才梯队一定是以内部提拔为主。所以,通过对应届生的招聘,企业的要求决定了未来梯队的质量。
有时候,我们只有朦胧的认知,要重视管培生招聘,但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实际上,只要公司保持发展,未来的梯队就会由这些人构成。所以,我们招聘的标准是什么?我认为,不见得都是一些高学历人才,未必非985、211不可。因为不同行业、不同企业会有不同的要求。如Google、华为等企业,之所以必须要求985,或者一定录用双一流大学的学生,是因为他们要形成人才垄断。但是在机械行业,也有很多很好的学校,并不是除了985院校就无人可用。因此,我尤其强调的是,招聘的标准决定了企业未来梯队的素质和基因。
很多企业通常的错误做法是,为了吸引大学生来应聘,会在招聘的时候重点渲染收入和福利。尤其是福利,什么双休、年假,都要大力宣传。当然,企业确实有这些福利,在吸引人才的时候也无须避讳。但我个人的观点是,时代虽然不同,企业和员工的成功规律是不会变的。比如大家都知道,华为的收入非常高,但同时,一个客观的现实是,华为人也都累成了“狗”——这是人所共知的现实,华为在招聘的时候都会坦诚相告。那么,为什么还是有人选择华为?第一是想赚钱,第二是愿意为了赚钱而拼搏、奋斗。有些企业在招聘的时候只强调双休、年假,这样招进来的人,是不是只想着享受?我们给他划的重点就是这样!所以,即便是强调福利,同时也要强调奋斗。
前一段时间,很多人认为,所谓的90后、00后变了。我不赞同这种说法。变化肯定会有,为此,我曾专门调研了一些1992~1996年之间出生的年轻人,问他们愿不愿意为了获得成功而奋斗?他们给出的答案都是肯定的。这群人的特点是什么?是要给他机会,但不是过去那样家长式的强制和不考虑个体差异的做法。他们对这种传统的方式会显得很不适应,却普遍认同只有奋斗才能获得成功的道理。我相信,如果我们未来的年轻人都不愿意通过奋斗获得成功,都想“躺赢”,这个国家一定是没有希望的。所以,企业在招聘的时候,真的可以放心大胆地让对方提出要求,但前提是,对方不愿意“躺赢”,追求通过奋斗获取更大的收益,也包括通过奋斗获取更大的发展空间。企业在把人才招聘进来之后,也要允许人家在有时间的情况下尽情地游山玩水、享受人生,但是在工作的时候只能奋斗,并且要严格执行干部能上能下的标准。同样,员工进入企业,不等同于拿到了“养老”保障——如果员工有这种心态,梯队是不可能形成的。所以,这个过程,不是企业单向取悦于所谓的人才,而是一种双向选择。不然,你要求他奋斗,他就离职了。这是我们说的第一个,基本粒子的重要性。
2.抓两头:储备干部和高管
重视储备干部梯队,其核心是抓两头,一个是储备干部,一个是高管。但抓高管不是为了形成梯队,而是为了落实梯队,高管是梯队建设的发动机。之后,我们只要把储备干部抓好,梯队建设就会变得容易。因为企业永远存在一个金字塔式的结构。在这个结构下,假设储备干部有1000人,其中有20%,即200人可以升任主管;主管中有20%,即40人可以升入经理层、总监层;这一层级中也有20%,就是8个人可以进入高管序列。那么,只有我们金字塔底部“池子”内的人才很丰富,上面的“塔尖”才能被搭出来。否则,梯队建设就无从谈起。而有了底层的人才池,我们再把用人机制、评价机制建设好,梯队是会自然形成的。
这就凸显了金字塔下,储备干部这个池子的重要性。它是基石,是梯队形成的先决条件。所以要抓两头——储备干部的资源池和高管引擎。
3.做好评价区分
梯队的形成与评价区分有什么关系?在团队当中,所谓的AB角色并不重要,一定要把那个能打胜仗的,有想法,有悟性的班长区分出来,他是排长的后备;一定要把那些能打胜仗,有悟性,有一定格局的排长区分出来,他是连长的后备;一定要把那些能打胜仗,有思考,有一定格局的连长区分区出来,他是营长的后备;一定要把能打胜仗、有格局的师长区分出来,他是军长和司令员的后备……所谓梯队的形成,其实就是正确评价区分的过程,而不是为此引进大量的新人,也不是区别队伍当中的AB角,而是一层一层地评价区分出那些能打胜仗、有思考力、有格局的人。在此过程中,基层对格局的要求较少,越往上升,对格局的要求越高。
这是评价区分的重要性。包括继任计划,其背后也是评价区分在起作用。
4.强化目标管理
要想做好评价区分,前提是做好目标管理。阿里的目标管理是“早启动,晚分享,中间带陪访”的PDCA循环,所有主管级以上的干部都得这么做。那么,是不是所有主管以上的人选都能把这一套做得很好呢?也并不是,来自阿里内部的反馈是,大概只有20%左右的干部能够完全做好。这个数字是怎么来的?其实它就在主管的心里。因为这种PDCA的循环是每天的功课,他们对下级的执行情况可以做到了如指掌,孰优孰劣也一目了然。
5.二八原则,专项项目化
以苏宁为例。自2003年始,苏宁就提出了“1200工程”的项目目标,计划每年开300家门店。如果每个店都配置有店长、店助、防损、财务、人力5个人,那么300家门店就要配备1500人。所以,苏宁每年都要招聘1200名应届大学生,连续做了十几年。这就是一种专项计划。包括项目经理、产品经理,都可以有专项计划。它未必是企业大学每年围绕目标所做的项目专项培训,而是这段时间需要“国家代表”,就要围绕着“国家代表”的标准来培养;需要产品经理和项目经理,自然就要围绕着这个两个岗位来培养;需要“铁三角”,需要储备干部,都是如此。
为什么这样做?首先是目标明确,不然我们每年做一两个培训项目,只能流于形式。而按需培养,可以集中项目最大的优点,内容也是最为适配的。
6.不能忽视职级/年龄结构
很多企业虽然做得很好,却忽视了职级和年龄结构,导致中基层的年龄构成越来越大,高层反而越来越年轻。为什么?因为高层需要不断地从外部挖人,挖来的往往是年轻人。而中基层因为梯队不能形成,所以永远提拔不上来。大家想一想,假如县处级干部平均年龄在30岁左右,到了国家领导人层面,60岁左右就可以了。但如果县处级的干部都过了50,再到国家层面,年龄得有多大?一定要注意这样的结果。如果中基层年龄偏大,就要尽早优化,否则,梯队永远形成不了。
7.人才培养一定要匹配业务增长
人才储备梯队并非额外配备人选。
我曾经有一个内蒙古煤炭行业的客户,财力雄厚。他们一座煤矿原本只配备了一个副矿长、两个矿长助理,就已经创造了比较高的利润。但是因为要建人才梯队,分AB角,在业务没有额外增长的情况下,为一个矿长配备了7个副矿长、4个助理。这样一来,一座煤矿就有了11个领导。这些人无事生非,甚至为办公桌的大小而纷争不已。
所以,一定要在既定的人员构成和任务流程的基础上,在既定的结构中形成资源池,通过评价区分,框定准继任者,针对他们的潜质做专项培养。
这里面,我想强调的是,人才培养一定要匹配业务增长。如果有未来的增长,可以有“匹配这个未来业务增长的人员的增加”。比如苏宁的“1200工程”,因为每年计划要开300家门店,匹配这个业务的增长,每年就要增加1200人。掌握了这几点,我们的梯队基本上是可以形成的。
(采编: 钢之家资讯部 请勿转载 垂询电话: 18055371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