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三项工程”让群众好就业、就好业
陕西省坚持聚焦重点产业链、重大项目、产业园区,以“人社工作进园区”为有力抓手,落细落实就业优先政策,全面推行职业技能提升、劳务品牌培育、就业服务提质“三项工程”,为广大劳动者提供便捷、高效、精准的就业服务。
提升职业技能 强化人才培养
积极推动实施“新八级工”制度,鼓励企业设立首席技师、特级技师岗位,落实高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贯通政策,拓展技能人才发展空间。引导企业完善分配制度,为技能人才提供能够体现技能价值的多样化薪酬激励措施,加大对高技能人才在劳动模范等各级各类表彰中的倾斜力度。
制定实施《陕西省加强高技能领军人才培育16条措施》,紧密围绕国家和陕西省重大战略、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点产业需求,在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领域重点培育领军人才。目前全省共有大国工匠7人,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12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高技能人才62人,全国技术能手305人。
出台《陕西省职业技能竞赛管理办法》,初步构建以世界技能大赛和全国技能大赛为引领、省级综合性职业技能大赛为龙头、行业和地方技能竞赛为主体的陕西特色职业技能竞赛体系。今年以来,已举办各级各类技能竞赛106场。
打造特色品牌 带动群众增收
按照政府引导、部门协作、企业引领、市场运作的原则,结合地域文化特点和历史传承,在就业容量大的领域培育打造高品质服务型、中高端技能型、文化和旅游类、民生保障型等“三秦系列”劳务品牌。对已形成相对成熟运营体系的劳务品牌,通过规范品牌名称、优化管理服务、整合品牌资源,培育认定省级劳务品牌引领单位、行业龙头企业,扩大品牌市场影响力,延伸上下游产业链条。
利用东西部协作机制,实施苏陕品牌共建,联合开展专家基层行,进行品牌资源对接,促进劳务品牌壮大升级。开发一批具有地域特色、乡村特色、文化特色和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专项职业能力考核项目,通过职业资格、职业技能等级认定、专项职业能力考核等多元化评价方式,提升劳务品牌从业人员专业化素养,累计组织职业技能培训60万人次。目前,已培育认定劳务品牌97个,培育引领单位110余家,产生经济效益达2000亿元,带动就业创业230万人,其中带动脱贫人口就业近30万人。
增强服务质效 实现人岗匹配
全面推行家门口就业服务模式,规范零工市场建设,积极构建“15分钟就业服务圈”,已建成家门口就业服务站634个、零工市场94个,构建覆盖全省、市、县、街道(乡镇)、社区(村)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
建设“秦云就业”一体化服务系统,开发求职招聘、技能提升、劳动维权、创业贷款等13个业务板块、166个系统功能,同步建成全省集中的就业信息资源库和就业信息平台。目前,注册个人1513.24万人、单位8.79万家,累计促进就业41万人。
通过建立包抓联系、定期会商、常态协作、动态反馈四项机制,健全产业园区重点企业用工常态化监测和联系服务制度,建立企业用工需求清单,实施缺工快速响应机制,多渠道保障重点企业招工引才。组织2800余名人社服务专员,对接1.14万户企业,定期开展走访回访,及时帮助园区企业解决紧缺用工25.84万人。
针对重点群体就业需求,该省坚持搭平台、连两端,大力开展“春风行动”、就业援助月、公共就业服务进校园等活动。今年以来,共举办线上线下招聘活动2925场,提供就业岗位259.8万余个;引导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764.2万人;帮助失业人员再就业10.49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3.18万人。
提升职业技能 强化人才培养
积极推动实施“新八级工”制度,鼓励企业设立首席技师、特级技师岗位,落实高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贯通政策,拓展技能人才发展空间。引导企业完善分配制度,为技能人才提供能够体现技能价值的多样化薪酬激励措施,加大对高技能人才在劳动模范等各级各类表彰中的倾斜力度。
制定实施《陕西省加强高技能领军人才培育16条措施》,紧密围绕国家和陕西省重大战略、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点产业需求,在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领域重点培育领军人才。目前全省共有大国工匠7人,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12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高技能人才62人,全国技术能手305人。
出台《陕西省职业技能竞赛管理办法》,初步构建以世界技能大赛和全国技能大赛为引领、省级综合性职业技能大赛为龙头、行业和地方技能竞赛为主体的陕西特色职业技能竞赛体系。今年以来,已举办各级各类技能竞赛106场。
打造特色品牌 带动群众增收
按照政府引导、部门协作、企业引领、市场运作的原则,结合地域文化特点和历史传承,在就业容量大的领域培育打造高品质服务型、中高端技能型、文化和旅游类、民生保障型等“三秦系列”劳务品牌。对已形成相对成熟运营体系的劳务品牌,通过规范品牌名称、优化管理服务、整合品牌资源,培育认定省级劳务品牌引领单位、行业龙头企业,扩大品牌市场影响力,延伸上下游产业链条。
利用东西部协作机制,实施苏陕品牌共建,联合开展专家基层行,进行品牌资源对接,促进劳务品牌壮大升级。开发一批具有地域特色、乡村特色、文化特色和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专项职业能力考核项目,通过职业资格、职业技能等级认定、专项职业能力考核等多元化评价方式,提升劳务品牌从业人员专业化素养,累计组织职业技能培训60万人次。目前,已培育认定劳务品牌97个,培育引领单位110余家,产生经济效益达2000亿元,带动就业创业230万人,其中带动脱贫人口就业近30万人。
增强服务质效 实现人岗匹配
全面推行家门口就业服务模式,规范零工市场建设,积极构建“15分钟就业服务圈”,已建成家门口就业服务站634个、零工市场94个,构建覆盖全省、市、县、街道(乡镇)、社区(村)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
建设“秦云就业”一体化服务系统,开发求职招聘、技能提升、劳动维权、创业贷款等13个业务板块、166个系统功能,同步建成全省集中的就业信息资源库和就业信息平台。目前,注册个人1513.24万人、单位8.79万家,累计促进就业41万人。
通过建立包抓联系、定期会商、常态协作、动态反馈四项机制,健全产业园区重点企业用工常态化监测和联系服务制度,建立企业用工需求清单,实施缺工快速响应机制,多渠道保障重点企业招工引才。组织2800余名人社服务专员,对接1.14万户企业,定期开展走访回访,及时帮助园区企业解决紧缺用工25.84万人。
针对重点群体就业需求,该省坚持搭平台、连两端,大力开展“春风行动”、就业援助月、公共就业服务进校园等活动。今年以来,共举办线上线下招聘活动2925场,提供就业岗位259.8万余个;引导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764.2万人;帮助失业人员再就业10.49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3.18万人。
(采编: 钢之家资讯部 请勿转载 垂询电话: 18055371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