冶金人才网
最新招聘
地区搜索
华东
上海   江苏   浙江   山东   安徽
福建   江西
北方
北京   天津   山西   吉林   辽宁
内蒙古   黑龙江   河北
中南
广东   广西   湖北   湖南   河南
西部
四川   重庆   贵州   云南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陕西
最新人才
苏先生 50 本科
王先生 本科 冶金工程
倪先生 48 大专
魏先生 39 大专 自动化
陈小姐 27 本科 计算机科...
张先生 36 其他
郭先生 46 本科 计算机科...
颜先生 33 冶金工程
当前位置:
什么是业务导向的HR?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银河白 https://www.steelhome.com [钢之家 SteelHome] [打印]
评论本文或转发至:

  什么是业务导向的HR?
  为什么说业务导向的HR还是要回归到人?
  人与业务的深度融合,可以怎么干?
  这两年,近距离接触了10多家企业和上百名的优秀HR管理者,在跟他们服务与交流的过程中,我有些体认跟大家报告一下,并试做探析。
  业务导向的HR主线任务:回归到人
  思考的起点,大概率决定了事物的整体走向。
  那末,我们在回答「什么是业务导向的HR」之前,首先要重视思考的起点和前提的问题。
  01、人的主体性和从属性——AB面
  在此,我们将人的主体性和从属性作为业务导向的HR思考起点。
  宁高宁先生说,“人是管理的起点,也是终点。”
  笔者在先前探讨组织的时候一直有个提法——组织是企业的载体,连接战略与人。
  这两句话怎么理解?
  一个是以人为思考的起点,从人的主体性出发。围绕人的理想信念、三观→企业使命→经营目标→战略定位→资源配置→组织架构→管理方法→市场竞争力→经营业绩→理想信念、三观,“人的一个始终”,企业是修炼场,就是有些优秀的企业家说的“做企业是顺便的事情”,意气始终还是为了人,成为人,超越人。
  一个是以人的社会属性为思考起点,从属性出发。我们说的人要匹配组织(部门、岗位),(企业)组织要匹配战略,所以我们很多企业内部工作讲人岗匹配,组织匹配战略,怎么样算匹配不匹配呢?里头有个偏差,那末,我们就需要一个“尺度”去测量,人才测评、组织测评就出来了。组织测评可以从组织健康角度(如麦肯锡的OHI健康指数),也可以从范式的角度,管理模型的角度去看匹配情况,像BLM模型、7S等经典战略与组织模型就出来了,并不复杂。
  认识到了人的主体性和从属性(AB面),我们探析的业务导向的HR就有了一个逻辑的起点或者叫前提,从而避免滑入经验主义的臆断以及本本主义的封闭,实事求是地面对现实企业运作。
  02、HR发展的一般历程——第1轮检验
  有了人的AB面的思考前提,是不够的。我们须将它放入人力资源发展的一般历程做一下简单的校验,站不站得住脚。
  大致来说,HR经历了由人事管理→人力资源→人力资本三个主要阶段,人事管理发端于工业化与产业革命,尤其伴随着标准工业化体系的逐步完善也随之成熟,由简单的人事管理到分工协作成熟度更高的人力资源(到六大模块到三支柱等)。显然,我们传统讲的人力资源是依托于传统工业化体系的这个背景。
  知识经济的到来,人才的作用空间更大,人才成为一类重要资本,人才的保值增值重视度陡增,人才助力甚至牵引企业的发展也初见端倪(如一些高新科技企业,芯片、人工智能等),企业(比如一些新探索业务)围绕人来拟定战略,配备相应的组织或团队。
  工业化背景下HR有两个显著特征:一个是“去人化”,也叫人的异化,类似于McDonaldization(麦当劳化),标准化的,打螺丝的,是工序上的一个部件/岗位,重点是标准化;一个是分工协作机械化,更多依靠科层制自上而下的指令行事,组织协同咬合相对比较生硬,重点是各司其职,不要轻易僭越,较强的模块与属地意识。
  知识经济时代,是人的主体性的回归,从工具人理性到价值理性的递归。协作关系不仅限于“属地内的”传统人力资源的几个方面,需要向周遭延伸,比如经营、战略、文化,内部也根据企业与人才环境的变化,更加注重组织活力和人才活力。
  根据HR发展的一般历程和知识时代的要求,人的主体性回归是必然趋势。但是基于我国企业的区域发展的不平衡,行业发展的不同,企业阶段的不同,人才分布等的现实因素,人的主体性回归与人的从属性是夹杂在一起的,浑然向前的。类比,稍微想象一下北上广深与中西部的不均衡,不难理解。
  03、人才与业务的深度融合——第2轮检验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还是回到更重要的企业内部的实践检验,经不起这层检验,是致命的。
  如果说知识经济时代人才是资本,人才对企业发展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那末HR的主线任务是让人才的能力变成企业自己的能力,撬动与实现更大的商业机会,实现人才与企业的双向奔赴的保值增值。
  首先,人才与业务的深度融合要「落实进来」,人才得进来,需要与企业匹配、融合再到牵引,前面两个步骤更多是B面,后面牵引是A面,AB面同时存在。
  其次,人才与业务的深度融合要「表征出来」,有没有匹配、有没有融合、有没有牵引,还是要看有没有高的经营绩效,没有经营业绩谈深度融合就是鬼扯,可能今年有高的经营绩效,但是你不能说明年突然下滑得很厉害,还要看持续性,即有没有持续性的高经营绩效,这个需要能力的支撑,所以我们要看有没有高的组织活力、高的人才活力,可以持续。
  高的经营业绩比较直观的可以看出来,我们用数据来说话就可以。高的组织活力和高的人员活力这个怎么看?
  组织活力方面。组织对市场/用户的敏捷反应情况(机会点反应)、组织内部的资源配置效率(人、财、物、信息等)、组织健康度等。
  人员活力方面。人才密度、人才梯队、人才流动等。
  限于篇幅组织活力和人员活力仅是简略地带过一笔。其中,组织活力方面需要在“三种对阵”中去看——业务与组织的对阵、组织与组织的对阵、组织与人的对阵。我们以后找个机会详细来展开。
  人员活力方面值得一提的是,一个是人才质量m=ρv,密度是p,空间是V,人才密度p固然重要,企业得有空间v让其流动,而不仅仅是追求高人才密度,更需要关注人才质量;一个是分类下的人才梯队,比如干部梯队、专家梯队。同上,我们以后找个机会来详细展开。
  从现实出发,客观来说,我们HR离影响经营业绩是比较远的,盘活组织与人员两个活力,助力高业绩增长的组织能力和人员能力是我们主要的发力领域,或是业绩导向的HR的主要方向。
  至于为什么没有把组织活力和能力纳入到业务导向的HR的主要方向,是基于:脱离战略去谈组织是谈不明白的;脱离业务与谈组织也是谈不明白的。组织对战略与业务的要求较高,而目前对于国内主流HR来说,这个或许还需要一步一步来。
  因此,我们将业务导向的HR的主线任务聚焦至人,符合人的主体性与从属性的思考前提,符合HR发展的一般历程与规律,符合企业运作的实际和现实需要。
  我们的策略从何而来?
  一个是前置的思考起点,我们已经简要探讨;一个是面临的问题,以问题的解决为导向来探析。
  诚然人才与业务深度融合的难题很多,我们简单地列举三个,且是重要的。
  “成年人”的问题。奈飞说的「我们只招成年人」,很多时候人才与业务融合难问题,关键是种子就没有选对,种子就有问题,你后期再浇水、施肥培养都长不出来企业想要的。人才的识别就非常重要,尤其是干部与核心人才的识别,所以我们经常可以听到雷军、张一鸣总是说前期花60%以上的时间在面试,在找人。所以我们看到现在一直在提HR要理解业务,基于业务需求与人才市场的供给做精准的人才画像等.
  “价值转换”的问题。华为的新员工和干部的融入转身做得比较好,就是人你搞进来,得变成我们企业自己人,完成转身。我们当然可以借鉴华为的有益做法,其实还有多种路路径,例如企业沉淀工作管理方法,操着同样的管理方法与工具以及话语体系,新人或者新晋升人员的融入转身也好更快更高效。不能死盯着人力这块传统做法,能达到效果就好。我们自己的企业呢?思考一下,马上行动!
  “能力方差”的问题。人搞进来了,也融入了企业,但是能力必然有高低,不同职能团队、不同业务团队,不能忽高忽低,高得高的很,低得低到令人发指,组织协同肯定受影响,比方说原本市场上有个5千万的机会,某个前端小team能力很强,但是呢需要中后台的整体能力来撬动,中后台跟不上,低得要死,效率慢的要死,商机转瞬即逝或者变了200万了,为什么?整体能力跟不上,撬动不了大的,所以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追求的缩小能力方差,追求中位数、均衡均质。
  策略路径1:按照企业发展阶段
  我们曾经在有关组织方面的文章中多次详细陈述企业的发展阶段,暂不赘述。简单理解,企业发展阶段业务、组织与人的要求不一样,组合也不一样,我们要解决自身企业的人才与业务深度融合的难题,要看我们企业的阶段。

我们目前也大量接触与服务一些成长型企业,我们发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现象。
  例如,一些成长型企业,尤其还处于机会增长期的企业,公司一开始也是“铁三角”运作的,像腾讯一开始马化腾、张近东、曾李青是典型的以产品为驱动公司的“产品——技术——市场”铁三角。对于人才的引进与业务深度融合,总体而言是「粗枝大叶」的。
  笔者曾在《轻舟已过万重山,腾讯的王者之路》用上万字做过整体探讨,暂按不表。我举这个例子是观察到了很多依赖机会增长期的成长企业,陷入到了不必要的精细化管理(还未到那个阶段提前感受一把先进管理),比如钉钉打卡,抓考勤,特别变态的人才要求,核心人员引进来了没有一点点耐心(可以对比腾讯一开始特别困难的时候还容许有闲人)。
  阶段不一样,与业务深度融合的尺度也不一样,更多是赛马与允许一定的容错空间,对人才的要求更多是粗枝大叶的,正如谭复生说的,「粗枝大叶英雄佛,拖泥带水富贵穷」。这个对于成长期企业或许有一定的适用度。
  策略路径2:按照“差序格局”
  差序格局( the Pattern of Difference Sequence)是费孝通先生提出的。其逻辑同样适用于人才与业务的深度融合方面。
  例如,一家企业一开始用人是从本地开始,可能是镇里面的,甚至是村里的,逐步壮大,扩展到省会,走向全国,甚至走向全球的去用人。这些在浙江、广东地区的企业中并不少见。
  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遇到一些瓶颈了,不仅仅需要机会和资源方面的比较优势,还要依靠组织能力,通常会开启或扩大校招内培,企业也从大专生向本科、研究生和更为优秀的人才靠近,校招的院校都变了,企业逐步也完成人才的逐步替代与优化。
  显然,人才与业务的深度融合不仅是说框架和方案,更多要聚焦实打实地去做的事情,方案是附属品,不是主要工作,现在颠倒了过来。例如,你还是省里面打转转的企业,可能要去看省内人才市场情况,与省人力服务公司,省人社厅,省里面的大中专院校甚至是职业院校去看如何适合企业,而不是一上来起高调,非985、211不要,人家也不一定来,来的也有自己的目的,可能并不适合咱们企业,然后根据这些实情你再制订可行方案,去推动它。不是颠倒过来。
  策略路径3:按照“活动战场”
  这个不讲了,为了整体性放进来,可以看人才管理,暴力美学有详细地陈述。
  策略路径4:按照“输入-过程-输出”
  我们讲人才与业务的深度融合要看“三高”——高经营绩效、高组织活力、高人员活力。
  输入端INPUT部分。要实现三高,不是说线性的,有既定的方法路径的,白话说是“按着这个走肯定能走到”,这是比较天真和浪漫的。俗话说,“功夫在诗外”,要获得“三高”,如果我们不说“三高”,HR相对熟悉的组织效能和人效,也需要对于输入端的经营、战略与文化要有所了解企业给用户的价值、企业的核心能力、企业的盈利模式,至少要有个了解。
  过程PROCESS部分。高的组织活力,我们说让组织干成事儿的能力要慢慢发育起来,围绕人、事以及人与事之间的关系,也就是我们谈组织能力建设时候的重点事项,也要去了解与延伸。
  结果OUTPUT部分。我们的结果是由输入什么,过程活动发生什么,才会产生相应的结果,是全过程的。例如组织效能和人员效能。不是说就结果谈结果,现在很多谈人效的就是在结果数据里转圈圈,当然我们承认并认可数据的对比分析或许可以产生相关洞察,形成有效的策略,但是大多数公司的数据体系并未完善和精准,有其局限性,我们更需要关注的是从输入端和过程中,如何去提升组织效能,如何去提升人效效能。告诉业务,如何去提升并帮到他们,而不是在马后炮,以显示自己多专业,除了HR自己,鬼都看不懂,这样只会离业务越来越远,人家也不会真心想搭理我们的。当然了,很神奇地是很多HR自以为业务和领导是搭理的,并自我感觉相当良好。嗯,你们是幸运的,可能不会永远这么幸运下去。
  策略路径5:按照“引进-培养-激励”
  这个也不讲了,为了整体性放进来,也是看人才管理,暴力美学有详细地陈述。我们此前跟读者朋友们报告过,讲过的,我们尽量不讲,还有很多需要我们去共同探讨。
  上述5条策略路径仅供参考,每家企业都会有自己特色的策略与路径,这些赖于企业自身所处的环境与能力现状。
  不论是从企业的发展阶段、差序格局、活动战场、输入输出还是引进-培养-激励,我们在面向问题,解决问题的时候,更多的研究策略与路径,少谈一些主义和理念,企业的发展对于企业来说是头等大事,人才的发展对于企业来说也是重大命题。
  回归到人,回归到企业具体实践,回到常识。
  那末,我们讲业务导向的HR,是围绕人展开的,重点关注人才与业务的深度融合,始终对齐高的经营绩效、高的组织活力、高的人才活力。
可以看出来我们来具体谈业务导向的HR,是围绕人展开的。

(采编: 钢之家资讯部 请勿转载 垂询电话: 18055371447)

评论本文或转发至:
【免责声明】
本信息中的陈述、数据和观点判断仅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人的市场操作建议或者投资依据,钢之家网站对此不承担任何责任。
>> 更多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