冶金人才网
最新招聘
地区搜索
华东
上海   江苏   浙江   山东   安徽
福建   江西
北方
北京   天津   山西   吉林   辽宁
内蒙古   黑龙江   河北
中南
广东   广西   湖北   湖南   河南
西部
四川   重庆   贵州   云南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陕西
最新人才
苏先生 51 本科
王先生 本科 冶金工程
倪先生 49 大专
魏先生 40 大专 自动化
陈小姐 29 本科 计算机科...
张先生 37 其他
郭先生 47 本科 计算机科...
颜先生 34 冶金工程
当前位置:
四川:就业之光点亮巴蜀万家灯火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银河白 https://www.steelhome.com [钢之家 SteelHome] [打印]
评论本文或转发至: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是新时代新征程就业工作的新定位、新使命。锚定目标,四川省人社部门坚定扛牢稳定和扩大就业重大政治责任,纵深推进“大就业”工作格局,充分发挥政策组合拳的作用,重点群体就业基本盘保持稳定,2024年城镇新增就业106万人,创近3年新高,城镇调查失业率均值5.3%,降至近3年最低。
  走进巴蜀大地,招聘活动花式开展,技能培训质效双增,重点群体帮扶见实见效,新业态权益保障持续完善……高质量充分就业的答卷与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同频共振。
  “5月刚入职,能从事自己想做的工作,得从就业服务小站的帮扶说起……”高校毕业生梁雁舒经历过“海投”简历的迷茫,成都武侯区浆洗街街道就业服务小站的电话,为她送来人力资源机构服务专员的精准帮扶。
  “从改变观念到职业指导,再到简历修改,我很快便锁定意向岗位,顺利通过面试,加入成都英格玛人力资源管理有限公司。”梁雁舒说。
  类似的就业故事,每天都在四川各地发生。精准、高效帮助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得益于全省聚合资源织密就业服务网络。
  “我们实施基层服务站点‘百千万’提质工程,分级分类制定基层公共就业服务站点建设标准,因地制宜布局建设‘家门口’就业服务站,着力构建‘城市15分钟、乡村5公里’服务圈。”四川省人社厅相关负责人介绍,全省建成标准化基层公共就业服务站1400余个,辐射带动就业服务点近1万余个。
  四川还积极推广“蓉易就业”基层服务模式,推动基层就业公共服务“进网入格”,纳入网格员、社区工作人员服务事项,将就业公共服务阵地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交由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运营。
  武侯区依托“1+11+N”三级站点布局(1个就业服务总站、11个街道分站、N个社区小站),组建“一街道一专办员”专职就业服务队伍。通过揭榜挂帅,遴选一批体量大、服务优、开展公益性就业服务意愿强的机构进入促进公共就业服务“白名单”库,建立“一街道一机构”促进公共就业服务机制。
  充分发挥“政府+市场”两只手作用,全职宝妈、返乡人员、残疾人等群体在基层就业服务帮助下,也能实现就业获得收入。
  在广元市吉香居食品有限公司,38岁的杨春钢在照顾患病母亲的同时,成为车间包装骨干,月收入达4000多元;在剑阁县白龙镇,腿脚不便的李春江做过客服,如今通过“帮帮摊”就业增收;在青川县,58岁的唐兴芬在人社部门举办的“入企选岗”活动中顺利找到新工作……
  广元市吉香居食品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吸纳当地劳动力就业。
  “前几天,一家本地企业要找能绘图的学生,看中他了,实习期每月就给开5000多元……”在绵阳市公共实训基地数控铣加工车间,授课教师黄菲娟自豪地介绍,学员蒋瑶已被该企业选中。
  实现高质量就业,技能很关键。聚焦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等关键环节,绵阳市人社部门依托该基地,积极构建公共实训、职业培训、技能竞赛、成长激励“四大体系”。
  “基地配备实训设施设备896台(套),涉及数控加工、电子信息、计算机辅助设计等专业,可承担45个职业70个工种近1200人同时使用。”基地负责人卓进表示,截至目前,基地累计为高校毕业生、企业职工等提供技能实训、技能竞赛等服务8.5万人次、带动就业2.6万人。
  针对人力资源供需不匹配的就业领域主要矛盾,四川构建多层次培训体系,创新服务机制,实现技能提升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
  位于成都成华区的西部高技能人才培育总部项目,是由“省、市、区”共建共管共享的龙头项目,联动全省采用“1功能性总部+99产业园飞地”发展模式,跨区域跨行业推进产业链、人才链、资金链、技术链同频共振、资源共享,高效率培育技能人才、天府工匠和新质人才。
  “中心由智能制造产教融合链主企业富纳艾尔牵头运营,立足西部产业转型升级需求,聚焦智能制造领域,致力于构建‘产教评用’一体化人才生态链。”作为入驻企业,成都智能制造实训中心负责人韩珂说,此前在富纳艾尔培训的学员,时薪平均提升20%以上。
  围绕成都市产业建圈强链行动,成华区依托“华仔聚才-技铸成华”品牌,培育了智控工匠、成华播客、芙蓉康养等特色技能品牌,开展陪诊师、人工智能训练师及全媒体运营师等企业项目制培训,助力劳动者提升技能实现就业增收。
  “我参加了陪诊师培训班,系统学习了专业陪诊服务,能高效制定个性化就医方案,培训后收入每月达1万多元。”陪诊师郭太英说。
  绵阳市公共实训基地内,来自技工院校的学生正在上母婴照护职业技能实操课。
  设在老街巷、公交站旁,闻着饭菜香,于烟火气中守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走进绵阳市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维护联合调解中心,墙壁张贴着新就业形态劳动纠纷人民调解流程图,快递行业、家政行业、网约车行业三个人民调解工作室负责人的基本信息和办公电话、地址清晰可见。
  “当天受理,第二天就解决了,满满的踏实感。”外卖员小范满意地说。今年4月,小范入职3天后,因接单问题与公司站点负责人发生分歧,从而离开站点。由于未办妥相关手续,当日未能结清劳动报酬,小范向调解中心寻求帮助。调解中心调解下,双方达成协议。
  加强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是促进该群体高质量充分就业的重要一环。2022年,绵阳市人社部门锚定新业态劳动纠纷、经济纠纷、民事纠纷法律关系模糊交织、维权难的痛点,联合市委政法委、市司法局、市总工会等七部门共同组建该调解中心。
  为避免劳动维权来回跑奔波的烦忧,调解中心优化联调机制,拓展组建“绵阳市新就业形态劳动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行政争议协调化解中心”,打造绵阳市劳动和就业权益保障公共服务大厅,监察、仲裁、司法援助等力量常驻中心,实现咨询受理、援助登记、律师委派等一步到位。
  据统计,调委会成立后,累计受理各类纠纷案件739件,成功调解673件,调解成功率达到91%。
  这样的探索还有很多。在广元市青川县,为维护灵活就业农民的劳动权益,当地开展劳务专合社社员参加工伤保险试点,有效破解社员“伤无保”、雇主“伤不起”、专合社“伤咋办”、制度“伤咋为”难题,实现了“让农民参加工伤保险”的历史夙愿。
  有了工伤“保障伞”,广元市创新构建的“市县国有人力资源公司+乡镇(街道)劳务专合社+村(社区)劳务经纪人”上下贯通、纵横互联的三级劳务服务体系更坚实,进一步帮助群众就近就地转移就业,实现高质量就业增收。

(采编: 钢之家资讯部 请勿转载 垂询电话: 18055371447)

评论本文或转发至:
【免责声明】
本信息中的陈述、数据和观点判断仅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人的市场操作建议或者投资依据,钢之家网站对此不承担任何责任。
>> 更多 相关资讯